天一冷,很多宝宝出门都会被里三层外三层地裹成“小球”;即使进屋,也不能放松警惕。然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谭小华却指出,孩子多半怕热不怕冷,若一味给孩子“捂”,反而会出问题。俗话说“要想小儿安,三分饥与寒”,那么家长如何掌握好“三分寒”的尺度,让孩子既不至于里三层外三层,又不会温度不当而受寒生病呢?
如何从衣、食、住、行及身体部位等方面给婴儿保暖:
衣:小宝宝并不像爸爸妈妈想得那么柔弱,只要依循“比大人多一件”这个穿戴准则即可。选择棉质材料的内衣,加上厚度合适、轻软、暖和的小棉服、棉裤、帽子、手套,既轻便又保温,避免裹得严严实实的,保证宝宝的手脚暖和、伸展及活动自如就可,且有益于促进手脚的精细动作发展。另外,要注意衣物的静电作用。静电使血液的碱性浓度升高,而钙质减少,且吸附大量病毒、细菌及有害物质等,严重影响宝宝健康,所以应选择合适的棉质衣物。
食:宝宝身上暖和了,手脚自然会暖和,所以首先要保证宝宝吃饱喝好,才有足够的热量来抵御寒冷。在寒冷冬天,可以让宝宝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、糖分、维生素、脂肪和微量元素的食物,比如肉类、牛奶、海产品、豆类、红薯、蛋类和蔬菜等等,保证宝宝摄取到足够的营养和热量,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食物可以有效防止冻伤。
住:室温一般维持在22-24℃,还应注意湿度,太低会使宝宝的呼吸道干燥、黏液变稠;太高则有助呼吸道过敏原的生长,一般应保持在50%左右,保持空气新鲜、清洁,常开窗换气。给宝宝洗澡时,一定要事先备好衣物,利用浴霸、取暖器等取暖设备使室温上升至27-29℃,水温比体温高3℃左右(38℃-40℃),在洗澡的过程中,应时刻注意保暖问题,不要超过10-15分钟。洗完后迅速擦干、穿衣。除了要注意保暖外,也要适当“受凉”。平时应循序渐进地养成用凉水洗脸、洗手的习惯,增加宝宝的耐寒能力,从而增强免疫能力。
行:天气情况允许下,保证每天1-2小时户外活动,带宝宝出门晒晒太阳,感受一点冷空气,以增强皮肤的适应调节功能。宝宝的皮肤柔软、细嫩、抵抗力差,寒冻刺激会对宝宝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,出现红肿、裂口等。所以出门前,在宝宝的外露部位,如脸、手涂擦上婴幼儿专用的护肤品。
在宝宝的冬季保暖战中,有四个很重要的部位需要特别保暖:
头颈部--手足三阳经会聚之处:宝宝头部血管比较丰富且位置浅,因此散热也较多。出门时应戴一顶柔软舒适,薄厚适宜,通风透气的帽子,起到保暖、防止冻伤。经常戴口罩、围巾会降低宝宝上呼吸道对冷空气的适应性,缺乏对疾病的抵抗能力,因此不应常戴口罩围巾。
手部:如果手着凉,极易导致全身供血不足,反射性地引起鼻、咽、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,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降低,潜伏在体内的致病菌便会乘机大量生长繁殖,引发呼吸道感染。为宝宝选择一双大小合适的手套,可促进循环,达到保暖作用。
腹部--脾胃之所:腹部受寒易损伤宝宝脾胃功能,易发生腹泻、消化不良、感冒发烧等疾病。一定要注意孩子腹部的保暖。白天穿衣,最好上衣长些,可完全盖住腹部,裤腰盖及肚脐以上。宝宝睡觉时往往不老实,爱踢被子,小宝宝可穿上一个小肚兜,再使用睡袋,大宝宝子可以穿上连体服或背带裤,或用毛巾将腹部裹起来。
脚-阴阳经络交会之处:脚部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处,皮肤神经末梢丰富,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,与上呼吸道黏膜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,一旦脚部受凉,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的毛细血管收缩,纤毛摆动减慢。尤其是儿童的黏膜柔嫩,纤毛和鼻毛尚未长成,对外来细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,更易引起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。因此为宝宝选择一双舒适、合适的袜子及鞋子,尤显重要。
特殊群体--新生儿保暖: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,皮下脂肪比成人薄,保温能力差,体表面积相对较大,身体散热的速度也快,完全靠新生儿自身保持正常体温非常困难,除了控制室温外,衣服被褥的保暖作用尤显重要。新生儿身体与衣服之间保持一定间隙,间隙温度在30℃-34℃之间最适宜,可防止身体散热,维持体温。